2025 年,美國通過一部震撼市場與政壇的超級法案——《大而美法案》(One Big Beautiful Bill, OBBB)。這部高達 940 頁的法案,被視為川普政府政策的總整合,也被批評為赤字炸彈與政治操作的極致表現。
那麼,《大而美法案》到底是什麼?有哪些核心條款?又為什麼馬斯克會氣到開罵?這篇文章幫你一篇看懂。
大而美法案是什麼?
《大而美法案》由美國總統川普總統所提出,主要是為了延續其在第一任總統任期內的各項減稅政策,同時也兌現了於去年的競選承諾,總長超過 900 頁,涵蓋稅務政策、社會補助、國防預算、移民制度、綠能補助等多個領域。
法案在參議院以 51:50 僅差一票通過,象徵美國國內對該政策的高度分歧。
美國聯邦眾議院以218票贊成、214票反對,通過總統川普大規模減稅及支出法案的聯邦參議院版本。白宮發言人李威特表示,川普預計明天舉行法案簽署儀式,完成立法程序。
這項法案被視為川普「讓美國再次偉大(MAGA)」政策的延伸版,是他為 2024 年大選後全面實施保守主張的重要一步。
四大核心條款總整理
1. 延長減稅政策,富人受益最大
《大而美法案》延續了川普時期的減稅政策,將原訂於 2025 年到期的個人與企業減稅措施延長至 2028 年底。
多數個人減稅條款將於2025年失效,因此大而美法案將其全面延長,並加入數項新措施:
永久延續2017年稅改,包括降低所得稅率、擴大標準扣除、增加子女稅額抵免。
新增「無稅小費」、「無稅加班」、「汽車貸款利息全額扣抵」與「年長者額外減稅」等條文,減輕勞工與中產負擔。
2. 強化邊境安全與移民管制
法案將投入數千億美元,用於加強移民執法以及國防方面的支出,超過 1000 億美元預算於邊境安全:
-
建設美墨邊境圍牆
-
擴編 ICE(移民與海關執法局)
-
推動無證移民驅逐與庇護限制
這象徵川普「築牆主張」的正式回歸。
3. 砍綠能補助,馬斯克猛烈批評
法案大幅削減拜登時期的綠能補貼政策,包含電動車退稅、氣候資金投入等,直接衝擊 Tesla、太陽能與風電產業。
全面終止民主黨政府推動之綠色補貼,廢除電動車稅收抵免、綠能基礎設施與氫能補助,防止中國藉綠能滲透美國市場。
馬斯克因此公開批評該法案為「令人作嘔的分贓政治」,並揚言籌組新政黨對抗。
4. 提高舉債上限至 5 兆美元,引發赤字擔憂
為了推動法案內容,美國國會同時提高了國家的舉債上限至 5 兆美元,目的在於避免財政部可能面臨的債務違約風險。
根據 CBO(國會預算辦公室)預估:
-
平均每年赤字將達 GDP 的 7%
-
到 2034 財年,國債總額將增加超過 3.3 兆美元
為什麼馬斯克這麼不爽《大而美法案》?
馬斯克不滿的原因不只是綠能補貼被砍,還包括以下幾點:
-
特斯拉將失去電動車退稅誘因,影響銷量
-
新法案偏向反全球化與民族主義,與他的企業發展方向相左
-
政府以大規模舉債推動法案,被他認為是「對未來無負責的投機操作」
這也反映了美國內部科技派與保守政治派的路線衝突。
大而美法案對半導體產業有利?台灣該如何因應?
根據《CNBC》報導,《大而美法案》對半導體產業可說是一大強心針。法案中將針對半導體公司設廠的稅收抵免從原本的 25% 提高到 35%,比原草案提出的 30% 更為寬鬆。這項措施將進一步強化 2022 年《晶片與科學法案》的政策誘因。
該法案原本已包含:
-
390 億美元的半導體補助款
-
750 億美元的製造業貸款額度
其目的在於 逆轉過去數十年半導體產業外移亞洲的趨勢,推動美國本土重建晶片製造供應鏈。
符合新稅收抵免條件的公司可能包括:台積電、美光、英特爾等國際大廠,前提是必須在 2026 年前於美國啟動新建廠計畫。
旅美學者翁履中指出,這些政策反映的是川普式的「美國製造優先」、「強調交易利益」的邏輯。若台灣仍停留在傳統的「價值同盟」與「民主情感連結」思維,可能會錯估美方真正的政策重點。
對台灣來說,挑戰不是來自理念,而是來自如何融入美國的利益結構:
-
積極參與美國供應鏈重建
-
推出具體對美投資與製造的承諾
-
佈局華府國會遊說,爭取有利政策與政治空間
簡單來說,不是靠「感情牌」,而是靠「利益盤算」,才能在川普主導的局勢中站穩腳步。
這樣的「大而美」,對誰才是真的「美」?
《大而美法案》的通過,為川普執政下的美國帶來劇烈轉向——減稅、築牆、砍補貼、加軍費。
有人說它是川普「讓美國再次偉大」的具體實踐;也有人說,這只是讓特定人群再次得利的分贓工具。
未來這部法案會帶來經濟成長還是赤字危機?會穩住國家,還是加速分化?值得我們繼續觀察。
群益期貨手機下單教學⮕手機下單
群益期貨電腦下單教學⮕電腦下單
更多投資小知識⮕多莉聊投資
延伸閱讀: